聚焦新赛道 关爱银发族
省政协举办“加快银发经济高质量发展”民生协商会
银发经济,一头连着民生,一头连着产业。近年来,浙江站在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全局高度,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坚持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相结合,促进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协同发展,持续推动银发经济发展,积极培育经济新动能。
浙江省政协高度重视银发经济发展,组建调研组赴杭州等地深入调研,并举办民生协商会,在总结前期调研情况的基础上,政协委员、专家、学者聚焦“加快银发经济高质量发展”展开热烈讨论,提出了许多真知灼见。
政策牵引
书写老有颐养的民生答卷
破“床头之愁”,6800余张家庭养老床位实现24小时远程监护;解“家中之急”,180余家康养联合体实现康复和养老深度融合;应“身边之盼”,全市2390家老年食堂(助餐点)保一餐热饭直达老人餐桌……杭州以养老服务的升级开辟新局,为共富进程中的老年友好型社会给出了自己的温暖注脚。
要写好“老有颐养”的民生答卷,需要政府主导,通过为老年人提供兜底性的基本保障为养老服务夯实基础。省政协委员钟其建议,逐步建立银发经济“规划引领—制度保障—政策驱动”的高质量发展格局,适时制定相关行业标准,完善服务质量评价和认证机制,加强监管体系建设;将银发经济纳入我省“十五五”规划,编制和细化相应的实施办法,从而实现从数量扩张向质量为要的转型。
随着老龄化程度的持续加深,老年群体对医疗、康复、慢病管理等健康服务的需求也在持续攀升。省政协委员许江晨认为,要扩大老年医学科覆盖率,支持建立“老年医学研究院”,开展心血管等老化病防治技术攻关;健全分级诊疗机制,以县域医共体为依托,采取定期体检等方式及时筛查健康风险,为基层老年人提供便利的医疗服务。
医养结合是未来养老的大势所趋。对此,省政协委员王学芳提议,加大财政倾斜力度,支持基层医疗机构与养老机构合作,探索“医疗床位+养老床位”的动态转换;优化医保支付,将家庭病床、中医药康复、安宁疗护等纳入基本医保支付范围,建立高龄老年人诊疗服务差异化定价体系;积极探索“公建民营”“医养联合体”等模式,形成“普惠+高端”的格局。
省政协调研组前期在舟山走访时了解到,当地约七成的60岁以上老人分散居住在53个岛屿上,如何破解海岛养老难题,是这些年舟山民生工作寻求重点突破的方向之一。位于普陀区的柴山岛,正以社会组织为运营主体、志愿团队为服务主力、慈善资源为补充的运营架构,打造“守望时光里”海岛支老公益项目,尽快形成可持续发展的海岛养老服务模式。对此,舟山市政协委员何优芬提出,应精准制定符合我省偏远农(渔)村实际情况和需求的普惠养老服务供给支持政策、服务标准和相关规则,以完善喘息式照护服务等切实有效的举措补齐偏远农(渔)村的养老服务短板。
随着政策支持和资金保障的不断加强,银发经济产品和服务向高品质、多样化发展,老有颐养的尝试和探索必将持续深入,为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提供更多可参考可复制的实践样板。

杭州上城区“银发时尚金街” 叶佳琳 摄
多方协同
构建银发经济生态圈
养老是事业,也是产业。从湖州德清的“医康养”一体化发展,到金华义乌“养老+”模式的探索,浙江正着力统筹政府、市场、社会三方力量,贯通养老全生命周期链条,把惠民生和扩内需、促产业结合起来,构建银发经济生态圈,推动产业形态不断丰富、市场规模持续扩大、发展潜力逐步释放。
嘉兴市政协委员张熠娇建议,政府应制定出台支持社会力量发展养老服务业的扶持政策,通过土地供应、资金扶持、税费减免等保障措施,降低服务主体投资运营成本,充分调动国有资本、社会资本参与养老服务的积极性。
不少委员还从文旅融合、旅居康养的角度,提出了激活银发经济新动能的思路。省政协委员蒋婷认为,应从优化区域布局入手,比如杭州重点聚焦高端智慧康养,温州、台州依托民营资本开发普惠型产品,衢州、丽水等山区主推生态康养,舟山利用海岛资源,开发“候鸟式”旅居等。同时,在城市群协同发展的基础上进一步细分客群,通过“高端引领+普惠覆盖”双轮驱动,将银发经济培育为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的新增长极。针对银发旅游这块潜力巨大的市场,还有一些委员建议建立银发文旅服务和制定行业标准认证体系,重点推进康体疗养、游轮度假、休闲运动等业态的标准化建设和适老化改造;通过设立“省级银发文旅消费券”等,对60岁以上游客重点给予补贴。
在前期调研和吸收各方意见的基础上,省政协调研组建议,要注重战略规划与前瞻布局相结合、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相结合、科技赋能与产业发展相结合、多元化供给与全周期保障相结合,推动银发经济更好撬动万亿消费市场,共绘从“养老”到“享老”共富新图景。

在杭州西湖区古荡街道华星社区健康馆内,居民正在参观体验适老化产品。范璐璐 摄
科技赋能
拓展银发经济新蓝海
老年人新的消费需求、消费方式的变化,以及对生活品质的追求,正推动着银发经济不断发展。人工智能的应用,尤其是养老机器人的出现,成为当下街头巷尾热议的话题。在杭州、嘉兴等地的养老院里,已经出现了能送药、陪伴散步的机器人。它们的亮相,不仅为老人生活增添了乐趣和便利,更寄托着人们对机器人能担负起更多更复杂养老照料任务的期望。
在数字互联网时代,人工智能对养老服务的引力已无处不在、无时不在,未来的银发经济,也必将在科技赋能的浪潮中愈发澎湃。省政协委员潘云峰认为,应聚焦智能康养装备、中医康复器械等关键技术产品研发应用,推进特殊材料、面料在辅具制造上的突破,加速可穿戴监测设备、防跌倒预警设备等产品产业化进程,并重点发展智慧养老机器人、远程健康监测系统等智能化终端产品。省政协委员黄瑞红也主张加大对智慧健康养老技术研发的支持力度,鼓励高校、科研机构与企业联合攻关,突破关键技术瓶颈,尤其是推动人工智能在健康养老服务全流程的深度应用,开发智慧健康养老服务平台,尽快实现一站式服务。
数字技术的发展,让更多60—69岁的低龄活力老人得以跨越数字鸿沟,在智慧康养的助力下多元化实现“退而不休”。省政协委员曾玲艳建议,数字赋能供需匹配,构建精准对接体系,开发“银发云聘”数字化应用场景,整合部门数据资源,嵌入智能岗位匹配与技能认证模块,开发“家门口”适老岗位,设立银发就业服务驿站,与“浙里办”就业服务板块深度联通,形成“线上+线下”15分钟服务圈。
这一创新思路不仅有望盘活银发人力资源,更将与浙江“一核多区”的银发经济产业园布局形成共振。今年初,在省民政厅等部门牵头下,我省银发经济高质量发展产业园在杭州市滨江区正式挂牌,并明确“1+5”一核多区布局。
桑榆未晚,钱塘潮涌——站在万亿级市场的起跑线上,浙江正以银发经济产业集聚高地为引擎,以政策与创新双轮驱动,在康养旅居的山水画卷里、在生命科技的前沿阵地上,书写银发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浙江答卷。